close
萬裡黃河繞黑山

易大旗

二十世紀末,蒙古民族的命途生出瞭什麼變數?第一應是臺灣朝野終於把鴕鳥腦袋從沙堆裡探出來,正視外蒙存在瞭半個世紀的獨立國傢政體瞭。但中華民國對蒙古國的追認,並不重要,因為臺灣自己要別傢去"承認"它的名分,也頗為不易,它予人方便,人傢也未必予它方便,所以不值一提。第二,應是蒙古共和國實現瞭民主化,大選中蒙共落敗,一個被"中原文化"視為外藩蠻夷的邊緣族群,竟以"民主"的套桿降伏瞭專制的劣馬,真令昔日的宗主國汗顏!雖說蒙古國目下經濟不振,搞不好蒙共也將復辟,但哪要憑選票決定。要說自由民主不能當飯吃,那麼專制就能當飯吃瞭?總之外蒙已著先鞭,同為成吉思汗一脈子孫的內蒙古,因之心旌動搖,那是一定的。就算龍城飛將復生,胡馬終須要洶湧度過陰山,叩響大漠戈壁的已非匈奴的鐵騎,而是裹挾著世紀大潮的自由、民主、人權思想,再輔以種族血緣、歷史文化的認同。



蒙古人好歹當過中國的皇帝,這使我落筆撰寫這一章統獨史話時,不必從秦皇漢武、唐宗宋祖講起瞭。



一、高原水出山河改,戰地風來草木腥(金.元問好)



外蒙內蒙並非因為有瞭七十多年前喬巴山的豎幟獨立,才劃下疆界來的。從地理而論,原就有外蒙古(漠北)與內蒙古(漠南)之分。內蒙是中國領土,外蒙是中國的外藩。皆因各部蒙古人的互相傾軋從未停息過,一些被欺凌的部落早就歸順瞭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,後又被女真人逐一征服瞭內蒙全境。實際上,努爾哈赤"以七大恨告天",與明朝宣戰時,內蒙已在滿人的治下,並參照後金的八旗制度,設立瞭盟旗制,這模式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中葉。



按說,蒙古人建立過一個中國王朝,連北京之建都亦是他們的功德;及至清朝,他們也是開國元勛,其分離傾向總比其他幾房人弱得多吧。卻不盡然。



中華民國的版圖裡,新疆是不折不扣的一個省,而西藏與外蒙都明確定義為"地方政府"。這是從大清帝國傳承下來的歷史遺產,亦是符合現狀與事實的。新疆自劃歸清朝以來從無地方政權,西藏與蒙古卻都是高度自治的。政教合一的西藏有自己的政府、法律、軍隊;蒙古的情形稍為復雜,他們也信奉藏傳佛教,但喇嘛活佛在草原上幹預政治的能力要弱得多,蒙古人的事務卻由各自為政的不同部落的貴族王公來執掌,卻沒有一個能號令各盟旗的"蒙古政府"。



藏人、蒙古人在大清帝國的地位都很顯赫,前者體現在宗教地位上,後者被滿族人視為手足兄弟,從血統上就比漢人高貴。大清律令一概禁止漢人到蒙古草原開墾耕種,蒙古人可在清廷出將入相,封侯封爵。漢人大將軍年羹堯東征西討,武功卓絕,最終仍被皇上賜死;蒙古人將軍僧格林沁屢戰屢敗,卻不須與菜市口的刀斧手打照面,那顆腦袋還得留待漢人(捻軍)來砍,成全瞭他瀝血沙場之孤忠與死節。



木野養生會館-官方網站 不過,要無端滋事,犯上作亂,那不管蒙人滿人都是要斧鉞加身的。前文曾提及的被清軍屠絕的西域準噶爾汗國,就是蒙古人的西支,他們的祖先正是當年在土木堡生擒明英宗的驍勇非凡的瓦刺部,該部也是自元滅後唯一能圍攻北京並一度殺進德勝門的蒙古人,盡管大明忠臣於謙率全城軍民死戰,德勝門的老百姓拆房揭瓦,痛擲寇兵,總算將其擊退,但敵鋒之凌厲,給中原人留下瞭永久的印象。世事白雲蒼狗,這支蒙古人後來流落到西域,似乎已出瞭"五服",不再是蒙古宗祠的嫡系瞭,他們難免為此鬱鬱不樂。這支"準部"征服瞭南疆的"回部"後,自覺武功大進,便要奪回他們的香火宗祠瞭。準噶爾汗國大舉進攻外蒙古,這起歷史大事件,正是外蒙歸順中國的契機。



二、北極朝廷終不改,西山寇盜莫相侵(唐.杜甫)



其時的外蒙猶是妾身未明。盡管他們藏有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逃回漠北時帶來的傳國玉璽,中原卻已物是人非,怎麼說也隔瞭兩個朝代矣!面對西域準部之大軍壓境,平時內訌不止的各部落隻好緊急聚首會商,是掛起大清帝國的龍旗還是與俄羅斯結盟?要說歷史文化淵源,中俄不過是一線之差罷瞭。因為俄羅斯也是從蒙古人的金帳汗國下獨立出來的,他們也曾是拔都(成吉斯汗之孫)、別哲、速不臺等蒙古先賢治下的臣民,當然中國亦如是,這才教人委決不下。末瞭還是著名的庫倫活佛一言九鼎:俄人不信佛教,衣著也透著古怪邪氣,中國和平富足,又信佛,衣著飄飄欲仙,還是向南歸順吧。



庫倫活佛說的大概是絲綢,這確是中國文化的一種"深意象"。如今距外蒙加入中國的"九白之貢"(獻上白駝一峰,白馬八匹)已足足三百多年,塞外出產的皮袍子已比內地的絲綢貴得多瞭。



庫倫活佛之"和平富足"說,在當時倒並非虛言。在紫禁城裡坐龍廷的不是別人,正是康熙大帝。不過,康熙雖有和平意向,卻絕非欠缺橫刀出塞,勒馬燕然的豪氣。他邀請被人追殺的外蒙各部臨時南遷,給予應急賑濟,歸順的酋長、可汗初次見到中國皇帝,發現康熙能操純熟的蒙語與他們話傢常,態度親切,真是感動之至。康熙又呼籲準噶爾人罷手休兵,退出外蒙。他的態度還真的算得上十分祥和。然而,準噶爾人卻不"帶眼識人",比之庫倫活佛不如遠甚,他們乘勝橫掃漠北高原,前鋒甚至突入內蒙。於是,大清的黃龍旗便獵獵飄出長城,等到準噶爾人看到這幅漫卷西風的絲綢織物,才曉得是大清皇帝禦駕親征來瞭。結果不言而喻,準部大敗,倉皇退回西域。倒是康熙無意"宜將剩勇追窮寇",準噶爾人緩過一口氣來,祖先勇武的血液始終在其脈管裡騷動不已,五年後再揮軍直取漠北,不過這時外蒙已是中國藩屬,康熙二話不說就上馬親征,準部全軍覆沒,連大可汗和英勇善戰的皇後也一同戰死。



平心而論,準噶爾人是真正具備成吉思汗之氣質真傳的偉大子孫。從文學的意義上,他們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詩。教人聯想起當年奧斯卡金獎巨片《勇者之心》,那些孤絕而強悍的蘇格蘭人,不也是如此前仆後繼,死而後已的嗎?西域準部屢敗屢起,雍正年間他們又與清朝宣戰,再敗;乾隆年間,他們兩度與清朝開戰,最後一役在清軍大炮與天花瘟疫的雙重打擊下,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,終於被屠絕,至為悲壯地結束瞭他們與強敵相抗八十多年的歷史。如此烈士,倘若不能得到後人的景仰,文學還有什麼存在價值?我們決不因為歷史河床的轉折,而委屈瞭中華英傑譜上的忠魂,無論他們是漢人還是蒙古人。
靜電機



三、下國臥龍非寤主,中原得鹿不由人(唐.溫庭筠)



誠然,也因為準部的敗亡,使得信奉佛教的蒙族人在西域大大萎縮。也使得信奉伊斯蘭教的回部成瞭那裡的主要族群,雖然他們兩傢早先都是突厥民族的不同分支。準部淡出歷史舞臺的另一後果是令新疆變成瞭中國的行省,而西藏及外蒙則享有"地方自治"的地位,清朝派駐藏、蒙的隻是"辦事大臣",派駐新疆的則是"將軍"與"參贊大臣",與內地行省的"巡撫"稍有區別,而大致與滿洲、內蒙、青海的行政結構相同。很不幸,新疆的回部並不享有西藏人、蒙古人那般的尊貴地位,這是清朝民族政策的一大敗筆。維吾爾人與漢人一樣,都是低人一等的賤民。清廷還強行將原來比鄰而居並相處融洽的維、漢兩族,強行畫地為牢成"漢城"與"回城"分居,不準通婚。有清一朝,罕聞"藏變"、"蒙變",倒是"回變"此起彼伏,人們從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也可略見一斑。



然則清朝的藏、蒙和親政策卻是值得今人借鑒的。西藏佛教在大清帝國的地位眾所周知,可惜活佛不得娶妻,藏、滿未能親上加親。於是,清廷皇族的格格(公主)或皇姑成群下嫁蒙古王公,生下的子女又通常送回外公的深宮中受教育,清朝皇帝定期在哈察爾、熱河與內外蒙古的王公狩獵,獵罷的盛筵之上,把酒言歡者多是大皇帝的外孫、外甥,無論康熙或乾隆,都能用蒙語和蒙人交談。北京也從不居高臨下地幹預蒙古(或西藏)的內部事物。



看起來,要論民族和睦與文化開放,還是唐朝的氣象最恢宏,清朝已差瞭老大一截。孫中山來自漢人的邊緣族群,他的主張也是不錯的,卻沒有機會實踐之。



四、萬裡寒光生積雪,三邊曙色動危旌(唐.祖詠)



中國人都曉得歷史上曾有一個中俄尼佈楚條約。這是清朝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平等條約。"弱國無外交",這是聯合國憲章誕生前漫長歲月的一條定律。清朝國力如日方中,此條約正是連敗俄國遠征隊之後簽訂的。大清使團中可有"韋小寶"此子?卻是無考。倒有一個漢人重臣佟國綱,《鹿鼎記》裡的索額圖正是使團的首席外交大員。索公果然如演義小說中那樣粗豪,談判中多次拍桌子,條約就這麼拍出來瞭。其實,"平等"即是雙方之實力,"談判"即是雙方之妥協,這是遊戲規則。中俄均作瞭讓步,換來瞭兩國間一百七十年的和平。



尼佈楚就在外蒙。不巧這份條約恰恰沒有就中俄的中段(即外蒙)邊界劃下道兒來,俄人不願談這個問題,於是協議裡這段就被懸空瞭。至雍正年間,中俄又簽訂瞭"恰克圖條約",原屬蒙古人祖傢的貝加爾湖遼廣地域劃歸俄國。這條約不太理想,但考慮到清廷總想一瞭百瞭地勘定中段邊界,也就罷瞭。



其時的中國,疆域已比明朝大上四倍,綜觀世界歷史,也僅次於蒙古大帝國,然則她比起蒙古帝國的子國元朝,也還大上兩倍。稍為減減肥,割掉些贅肉,原也不打緊的。怎料大清的氣數盛極而衰,敗起傢來竟是如斯不堪!前後兩次鴉片戰爭,中國卷起瞭割地狂潮。中俄一氣簽下瞭"瑗琿條約"、"北京條約"、"天津條約"以及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的"中俄密約"等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。殊為不值的是,英、法攫取在華利益,還得真刀真槍去遠征打仗,在十九世紀的"前殖民主義"時代,你這國傢戰敗瞭,割地賠款是難免的。唯獨俄國是兵不血刃,一切所得都是藉"調停"與"保護"之名。他們拿走瞭滿洲、外蒙、新疆等大片土地,唯一需要開仗的,竟是與同樣將蒙古、滿洲視為自己勢力范圍的日本人拔刀相向,這輪惡仗還是在中國的領土上打的。



什麼叫"國將不國",此時的大清便是瞭。難免的,在黃龍旗行將墜地之際,蒙古草原上燃起瞭"獨貴龍"運動。在歷史教科書上,獨貴龍運動隻是極為淺淡的一筆,且僅強調它的"反帝反封建",而避而不提它有"蒙獨"的訴求。其實,國傢衰頹如此,某房人欲琵琶別抱,亦勢在必然。獨貴龍的基本骨幹都是下層的貧苦牧民,頗有江湖幫會性質,孫中山先生當年的同盟會,也大致如是。不過,獨貴龍的核心中並不乏知識分子、僧侶及一些貴族。



不幸的是,外蒙的獨立並不是在這一群蒙族優秀分子手中完成,而是由沙俄操縱的上層王公、喇嘛合演的鬧劇。1911年10月,武昌起義爆發。沙俄軍隊隨即開進外蒙,拘禁清朝辦事大臣三多,強迫他在同意外蒙脫離大清帝國的文書上簽字,另一荒誕要求是,蒙古軍隊將遠赴北京保護大清皇帝,要三多立刻發軍餉。



三多是腐敗不堪的清朝官場中難得一見的清廉正直的良臣。他精通蒙學,在外蒙庫倫忠於職守長達三十年,幾可稱為"班超第二"。他拒絕沙俄及反水的蒙古貴族的威脅,而且被倉促召集前來的其他盟旗的王公與喇嘛活佛,錯愕之餘,誓不聽從俄人之意旨的,亦不在少數。但他們竟被拖出去領受極刑----五馬分屍之"車裂"。三多被俄兵毒打,並用囚車押解出外蒙。



五、初怪上都聞戰馬,豈知窮海看飛龍(南宋.陳與義)



1911年12月28日,"大蒙古帝國日光皇帝"宣佈登極,九五之尊為成吉思汗三十世孫哲佈尊丹巴。參加盛典的外國使節僅有俄國一傢。當時的中國正值天地變色的大時代,四海翻騰,六神無主,行將就木的滿清政權在"外蒙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"的前提下,承認瞭庫倫政府的"自治"。俄國立刻與草原上的兒皇帝簽訂瞭俄人有保護外蒙自治、阻止中國向外蒙駐軍與移民的義務的條約,俄國更攫取瞭在外蒙的諸多特權,一如自己的殖民地。庫倫軍隊在俄國軍官的指揮下,向外蒙其他不肯歸順的盟旗發動攻擊,最慘烈的可推"科倫佈屠城",被活剝、輪奸、車裂者多達數千。他們還橫戈殺進內蒙,號令"光復蒙古疆土,完成帝國復興"。然而,中國軍隊雖然孱弱,卻非庫倫騎兵所能撼動,中國守軍保衛歸綏(呼和浩特)的一仗,打得來犯者丟盔棄甲。狼狽逃躥的庫倫軍也納悶,怎不見本族人簞食壺漿,以迎王師呢?



原來,此時的中國情勢已有極大的變化。1912年,神州易幟。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他發出"國傢之本,在於人民。合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諸地為一國,即合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諸族為一人,是日民族之統一"。這就是著名的"五族共和"思想。



東蒙十旗在1912年和1913年兩次召開東蒙王公會議,擁護五族共和,要求庫倫取消獨立。1913年西蒙三十四旗召開西蒙王公會議,決定"聯合東蒙,反對庫倫"。有意思的是,原來反帝反封建並有蒙獨傾向的"獨貴龍"運動,在清朝覆亡後,也擁戴民國,並不響應外蒙庫倫的獨立。獨貴龍的首領是錫尼喇嘛,其大本營是伊克昭盟旗,成吉思汗的陵櫬就在此地。本旗倒有人要追隨庫倫"皇帝",企圖裡應外合,劫走成吉思汗的棺櫬,卻被獨貴龍群眾破獲,全數捉拿懲處。



1915年,俄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,無暇東顧。中華民國重新派出辦事大員到外蒙庫倫履行職責。次年,舉行瞭中華民國大總統策封外蒙哲佈尊丹巴的典禮,繼而在外蒙開設中國銀行,並開辟張傢口至庫倫的直達公路。在外蒙已"自治"的既成事實下,國府盡其所能地維系瞭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。由於其他盟旗都擁戴五族共和,外蒙政府也派員到北京,表達恢復統一的意願。



中華民國成立後的這段歷史轉折,昭告世人:"民族自決"和"國傢統一"都是崇高的價值。當國傢已是徒有其表的一塊朽木,裂土而去便在所難免。但當國傢呈現生機,紫氣東來,各房人便又有瞭向心力。



誠然,民初之"鳳凰涅磐"亦未能使中國重生。1917年,十月革命推翻沙皇,外蒙惶惶不可終日。日本人以對抗赤化為名,適時推出大蒙古國的構想並煽起"泛蒙運動"。不過這一主張連外蒙政府都未敢附和。1918年,北洋政府向庫倫派駐軍隊,隨蘇維埃紅軍向遠東逼近,中國軍隊增至六千,外蒙政府並無異議。但在1919年,北洋政府的"鐵扇軍師"徐樹錚將軍領兵出塞,解除外蒙軍隊的武裝,約見自治政府內閣總理及其他王公,說明國際局勢之消長,希望他們"棄小利而存大義",無條件放棄自治,令外蒙重歸中國版圖。


台灣電動床工廠

徐公挺進庫倫僅五日,一切都辦成瞭。然而,這是典型的"城下之盟",他憑刺刀將外蒙變成中國的行省,遣散一切蒙古官兵,並剝奪瞭蒙古貴族、高層僧侶的傳統權力,侵害瞭中層封建主的固有利益,完全罔顧外蒙從來就有地方政府(盟旗自治),你不許他裂土稱皇,這還說得過去;但將宗主權化為中央垂直統治,這種曇花一現的"光榮統一",有何意義?又怎能持久?更何況,徐將軍的匹夫之勇,其背後隻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北洋軍閥政府而已!說到底,中國自身尚且兵連禍結,民不聊生,外藩蒙古若戀棧不去,倒是怪事瞭。



孫中山先生之五族共和,終成畫餅。



六、空聞虎旅傳宵柝,無復雞人報曉籌(唐.李商隱)



外蒙既然不願依附在中國這塊朽木上,那麼,怯懦的王公貴族做不成的事,便由強悍的共產主義信徒來做瞭。蘇黑是漠北牧民之子,當過清朝的驛站馬夫,也曾入伍外蒙軍隊,由沙俄教官授銜騎兵連長。他是自學而成為下層知識分子的。另一位喬巴山則與朱元璋近同,因傢境赤貧而入寺當小喇嘛,後還俗,1914年作為庫倫政府的"公費生"送往俄國讀書。沙皇倒臺後他們組織瞭革命黨,徐樹錚的軍事占領又使得他們逃出國境尋求共產國際的支持。



1921年,白俄恩琴男爵糾合殘餘白軍,流竄入蒙,一舉占領庫倫,裹挾外蒙王公宣佈獨立。未幾,蘇黑與喬巴山的紅色遊擊隊在境外秘密集結,一夜突襲外蒙買賣城得手,也宣佈成立蘇維埃政權。中國守軍連丟兩城,那些南逃的戰馬再也沒機會吃回頭草瞭。北京的直系軍閥吳佩孚要武力"平叛",卻被曹錕制止,因時下正與奉系打仗;奉系的東北王張作霖倒真的調兵遣將要出征蒙古瞭,卻在最後關頭被日本人勸止,理由同樣是先推翻直系北京政府再說。如此神州,夫復何言?



倒是大漠上的紅黨白黨要見個真章,白軍圍攻買賣城,兵微將寡的"人民軍"卻好象胸中自有雄兵百萬,處變不驚。原來他們已"邀請"蘇俄遠東紅軍前來助拳瞭。如列寧所言:"工人階級是沒有祖國的",紅軍"解放"瞭外蒙,便再也不會離開。卻說外蒙的紅色政權甫成立,頗似中共建政之初,還是很講"統一戰線"的。他們采取"君主立憲"制,仍推哲佈尊丹巴為蒙古大汗,不得幹預國傢事務,作為黃教教主,則享有宗教權力。果然,他們不到三年就開始瞭社會主義改造,導致一系列的動蕩與武裝反叛。



當初的政府總理兼外長是鮑陀,他是早年投身革命的貴族,蒙學漢學功底深厚,極孚眾望。他對內主張尊重蒙人的宗教信仰與感情,寺院僧侶受國傢保護,在減免捐稅時也要謹防以過激手段剝奪領地王公的財產;對外他主張除瞭學習蘇聯,也要建立與中國、日本及西方的文化與外交聯系。他當然要被整肅,沒想到陷於滅頂之災的緣由竟是"辮子問題"----鮑陀在國務會議上提出:蒙古人原是不留辮子的,蒙人追隨努爾哈赤進攻明朝時,還是短發,清朝建立時強迫漢人留發,蒙古人也蓄瞭辮,現在中國是民國瞭,漢人都剪瞭辮,我們也順應潮流。蘇黑與喬巴山正要擺平他,便將辮子的廢存上升到"黨的路線"來痛擊他。誰知鮑陀頗有蒙古祖先的犟脾氣,清人"留發不留頭",他是"留辮不留印",否則辭去總理一職。政敵當然成全他瞭,封金掛印之後的鮑陀,曾秘密前往東北,請張作霖出兵驅逐蘇俄紅軍,張說隻要你們不獨立,出兵外蒙是遲早的事。此議卻東窗事發,鮑陀與兩位在任政府部長被處決。



辦公文具 接下來輪到蘇黑瞭。外蒙的"雙頭國父",正犯瞭天無二日之大忌。1923年初,蘇黑被毒死,卒年僅30歲。很奇怪,這宗公案至1940年才被宣佈破獲,喬巴山指為以前的第二把手丹尚(時任副總理與人民軍總司令)幹的。而此人早在1924年就在蒙共黨代會上由蘇俄"契卡"(KGB前身)人員沖進會場逮捕並槍決瞭。同在這一年,外蒙的大汗、聖僧活佛哲佈尊丹巴病逝,蒙人頓失宗教精神支柱,都到寺院祈禱他早日輪回轉世。而喬巴山當天就召開緊急會議,將大汗之印璽收歸政府,旋即取消君主立憲,活佛轉世這事不忙,喬巴山公佈新憲法,蒙古為"人民共和國",不設總統,一切權力歸大呼拉爾,於是----"大呼拉爾萬歲"!



世無英雄,遂使豎子成名。鐵木真有後裔如此,真是愧煞祖宗!



七、望斷關河非漢幟,吹殘日月是胡笳(明.錢謙益)



中華民國並不承認外蒙的獨立,還因蘇俄紅軍入侵蒙古,違反國際公約而跟蘇聯斷交,中蘇復交談判的難點也在外蒙。當時蘇俄向中國提出的協議文本,秉承瞭1919年蘇維埃政府宣佈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協議,這點頗為"煽情",所以輿論界大都認為這是中國外交史上最好的協議文本,為何不簽?但中國呈分裂狀的北方政府內閣否決瞭這個協議,南方政府也沒表態支持此協議。北京大學便派出民意代表團向北方政府外交部交涉,團長正是李大釗。外交部長顧維鈞答復:因外蒙問題,不能簽約。李的說詞令顧部長錯愕不已,他謂:外蒙人民在蘇聯的領導下,可以生活得更好!顧隻得說:作為個人,你可以有此見解,但我是中華民國外長,有責任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,使之免遭外國勢力的侵犯。



由於中國政府的堅持,蘇俄作出瞭若幹讓步。新規定:外蒙主權屬中國,蘇俄在次年將軍隊撤出外蒙。自然,這隻是"紙上談兵",所有蘇軍撤退儀式都是換防,實質軍力還增加瞭三倍。而中國擁有的外蒙宗主權,也徒具虛名。不過在喬巴山治下,外蒙百姓生活的並不如李大釗所預期的那麼好。他的過激政策弄得天怒人怨,在黨代會選舉上落瞭下風。外蒙掀開瞭一幕"丹巴多爾濟新政時期",隻是,喬巴山別的不行,論權力鬥爭卻是頂尖高手,1928年他東山再起,撂倒丹巴,並將他發配去勞改,繼而整黨反右傾。



北伐戰爭後,以東北張學良將軍的易幟為標志,大致完成瞭中國的統一,蔣介石致電蘇聯:外蒙屬中國,外國軍隊必須無條件撤離,如果拒不聽從勸告,後果將由貴國政府負責。



蔣氏在國是會議上表示:我不怕蘇聯,為瞭外蒙,打一仗也值得。然而,歷史並沒有展現這一全武行折子戲。因為"九一八"事變,日本人占領東三省,中國已自顧不暇。倒是日本關東軍在蒙滿邊境與蘇軍打過一仗,日人告負。其後果是蘇軍君臨外蒙全境,中國也要全力對付日本侵略,外蒙那話兒,免提也罷。



八、回首山河空血戰,隻留風雨響青萍(明.張煌言)



二戰末期,英美中蘇四大國之暗盤外交波詭雲譎,蘇聯對遠東的勢力劃分第一條就是"維持外蒙現狀";其次是滿洲鐵路要由中蘇共同經營,大連港口要"國際化",前沙俄租賃旅順軍港的舊約要恢復。蔣介石聞之大怒,他至痛恨的就是旅順軍港之"租賃"說。他對蘇方表示:外蒙"現狀"就是中國擁有主權,1924年中蘇條約已承認在先。但中國願意宣佈外蒙是高度自治區,包括國防、外交的自治。蘇方不允,且在英美的聯合壓力下,中方在旅順軍港的"共同使用"上作瞭讓步,但強調"管理權在中國",以換取蘇方同意中國在抗戰勝利後,才提出外蒙議案,經外蒙公民投票以確定其地位。當然很關鍵的一點是,國府要求蘇方承諾不支持戰後中共的任何顛覆活動。蘇方很痛快地答應,皆因他們事實上對毛澤東幾無控制力。



即使如此,在簽訂這份條約前夕,宋子文外長也宣告辭職,不願頂這個屎盆子。



1945年10月,外蒙開始"公民投票",國府派員觀察。喬巴山選擇的方式是,每人必須在投票站向主持人表述自己贊成或反對的觀點,然後在票子上簽下自己的姓名。國府觀察員表示反對,但無效。開票結果:全民贊成獨立,無一票反對。其實不須如此,外蒙也會選擇獨立,這種把戲隻能揭示蒙共的特質而已。外蒙之裂土而去,終是覆水難收,雖然她從開始就是依賴外力並淪為蘇俄的附庸,但中國又可是一棵乘涼的大樹?



台中通水管 1946年1月5日,國府承認外蒙獨立。隨後時局激變,1949年,國府向聯合國控告蘇聯,延遲撤退東北蘇軍;掠奪東北大量物資;吞並外蒙唐努力烏梁海大片領土;支持中共。這均違反中蘇友好協定。1953年,已逃往臺灣的中華民國宣佈廢止這一協定。關於承認外蒙獨立的公告也隨之失效。



毛澤東執政,旋即承認外蒙獨立。但留下一截話尾巴,謂之相信隨著新中國的富強,外蒙總有一天會自願回歸的。毛氏的語錄並沒有應驗,在他的治下,中國革命不止,卻沒有富強起來。



蒙古問題之特別,在於世上隻有一個蒙古民族,分裂成內蒙外蒙,畢竟是歷史之夢魘,從長遠來說,蒙古終究會破鏡重圓的。到底向哪一邊統一?

這是廿一世紀的最大懸疑。



(世紀中國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j990b6j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